做課程開發(fā)的時間越久,越發(fā)覺得課程就是一件心愛的作品,甚至視課程為一件精雕細刻的藝術品,總之是很美的東西。和很多同行在交流課程開發(fā)經(jīng)驗時,碰撞出很多類比的思想,覺得特別有趣,甚至心有靈犀的感覺。特記錄下來和大家做個分享。
零、課程的韻律之美,來自培訓專業(yè)的觀點
國際知名的TTT訓練大師Bob Pike曾提出了著名的90-20-8理論,為我們設計課程節(jié)奏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引。
90——成人能夠保持認真聽課并消化課程內(nèi)容的時長為90分鐘
20——成人高度集中注意力聽課只能維持20分鐘
8——成人帶著興趣來聽通常只能維持8分鐘
這和我們實際教學中的發(fā)現(xiàn)是一致的,往往我們需要每8分鐘就要調動一下學員的興趣,每20分鐘左右要適當切換教法讓學員換換腦筋,每90分鐘則要安排一次休息。本質上,90-20-8其實就是課程韻律的一種抽離。
一、音樂視角
一般來說,交響樂分為五個器樂組:弦樂組、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和色彩樂器組。各個器樂組又包含不同的樂器:
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組: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
銅管組:小號、圓號、長號、次中音號。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镲、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鐘琴等。
與此同時,各位器樂組的位置安排也是很有講究的,要考慮樂音的配合,講究相得益彰:
對交響樂來說,它從來都不是平鋪直敘的。交響樂一般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快板。它結構復雜、情緒嚴肅,確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
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或變奏曲,慢板。它的速度緩慢,富有歌唱性,旋律寬廣如歌,因此這一樂章往往成為全曲的抒情中心。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中、快板。它的節(jié)奏歡快活躍、音樂富于變化,充滿活力。
第四樂章:奏鳴曲或回旋曲式,快板。它通常是帶有總結性的,音樂速度比第一樂章還快,而且一般會采用民間節(jié)日歡樂的場面,或者是勝利的頌歌來作為整部交響曲的結束。
交響樂的啟發(fā):
1、各個器樂組類似于課程中的各類教法,單一的教法顯然過于單調,多種教法的混合使用才更有美感。
2、課程節(jié)奏的把控要精心設計,不是從頭high到尾的才是好課。開場引人入勝,導入娓娓道來,分解練習充滿能量,結束畫龍點睛。這往往是好課程普遍具備的特征。
3、好
講師的角色很像交響樂團的指揮,很多時候他起的是引導者的作用,而未必是事必躬親。把學習的主體交還給學員,
講師轉別稱引導者、促動者,往往更容易建構有思考性的課堂。
二、文學視角
起承轉合,是藝術創(chuàng)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舊時作文慣用的行文方法,后來逐漸泛指文章的寫作手法。元代范德璣的《詩格》寫到:“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其中,“起”是起因,是文章的開頭;“承”是事件的過程;“轉”是事件結果的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古人對于起承轉合有非常多的研究,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也有非常多的指導意義: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
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
承后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回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
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比如蘇軾的作品《題西林壁》,就是起承轉合的典型:
“橫看成嶺側成峰”——寫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分別是嶺和峰,是全詩“起”;
“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對觀看效果的進一步闡釋,算是“承”;
“不識廬山真面目”——宕開一筆,視野由觀山轉移到了探究,這是明顯的“轉”;
“只緣身在此山中”——當然是“合”,既是對前句的回答,又是對全詩的收攏。
作為文學的另一個呈現(xiàn)形式,相聲的內(nèi)容設計其實也是典型的起承轉合結構,不過用的術語不同。
相聲一般分成“墊話”、“瓢把兒”、“正活兒”、“底”四部分。四個部分層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
“墊話”就是開場白,像小說中的“序”一樣。它的作用是引題入話,抓住觀眾。
“瓢把兒”是過渡段,它是承前接后的橋梁。在“墊話”中“抖”了“包袱”后,通過一問一答,漸入主題。
“正活兒”是相聲的主體,在相聲整體結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底”是相聲的結尾,是“正活兒”最后一個“包袱”。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對問題的最后評價。常常在笑料瀑發(fā)最強烈處結束,有強烈的喜劇效果,引人入勝。
文學的啟發(fā):
1、無論是無聲的文學,還是有聲的文學,其實都最忌平淡,最忌平均用力,起承轉合的背后其實是對讀者、聽眾的情緒調動。對于
課程來說,是更加立體的、有形的,這其實對于我們把握學員的情緒(甚至投入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埋“包袱”,抖“包袱”,其實就是一種欲揚先抑的講故事手法,當然也適用于
課程的設計。對于課程來說,讓學員有驚喜、讓學員有掌聲、讓學員喊wow,就需要講師在課程開發(fā)中有意識的去做環(huán)節(jié)設計,這往往能讓學員對課程記憶更加深刻、理解更加到位。
三、色彩視角
很多人都聽過樂嘉的“性格色彩學”,他把人的性格用四種顏色來表示:紅色代表快樂的帶動著,綠色是和平的促進者,黃色是有力的指揮者,而藍色則是最佳的執(zhí)行者。
對于培訓管理者來說,六頂思考帽的六種顏色也許記憶的更加深刻。代表流程控制的藍色,代表情緒直覺的紅色,代表客觀事實的白色,代表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的綠色,代表正面積極的黃色,以及代表負面批判的黑色。
對于這些以色彩命名的理論,往往都非常容易被人接受。因為通過不同的色彩,人們可以建立直觀的感受,并進而理解色彩背后的情緒、性格、乃至行為。
色彩的啟發(fā):
1、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往往鼓勵講師通過聯(lián)想幫助學員理解課程的內(nèi)容。利用色彩建立關聯(lián),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2、于此同時,我很愿意賦予不同教法以色彩。單純的講授也許如同黑色,有信息、數(shù)據(jù)、事實,表現(xiàn)出理性、專業(yè)和嚴謹。而案例法則可能是綠色的,可以用來引發(fā)大家的思考,激發(fā)不同的觀點。而模擬演練則有黃色的印跡,通過近距離的接觸,建立人與知識、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等等。從個人偏好來說,我會很欣賞一堂色彩調配均衡的課程,而不是單調的顏色。
四、攝影視角
有些照片,你一看就終生難忘。好的照片,就是一件耐人尋味的藝術品。
《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程》曾提出攝影的三條基本原則: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蚴潜憩F(xiàn)一個人,一件事物,甚至可以是一個故事情節(jié)。主題必須明確,毫不含糊,使任何觀賞者一眼就能看得出來。
2、一幅好照片必須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攝主體,換句話說,使觀賞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攝主體。
3、一幅好照片必須畫面簡潔,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視線引向被攝主體的內(nèi)容,而排除或壓縮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內(nèi)容。
有經(jīng)驗的攝影愛好者,對于畫面構圖也往往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1、關于均衡與對稱,它的主要作用是使畫面具有穩(wěn)定性。在構圖中最講究的是“品”字形和三七律。品字形構圖和三七律構圖的方式常被人們稱為黃金構圖法,也有叫做為永衡的三角構圖法。
2、關于對比。對比的巧妙,不僅能增強藝術感染力,更能鮮明的反映和升華主題。 一是形狀的對比。二是色彩的對比。三是灰與灰的對比。如:深與淺,明與暗等。
3、關于視點。視點構圖,是為了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的中心點上。如果想把物體拍大,只要將拍攝物體靠近相機;如果想把兩面拍的大一些,使畫面顯的遼闊,就要把拍攝位置選擇在高處,用俯角拍攝,就會得到滿意的結果;如果想把物體拍出立體感,可以把拍攝角度選擇在物體的側面。
攝影的啟發(fā):
在設計課程中,我們要時刻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 這門課程我要分享的主題是什么?明確聚焦嗎?
第二、 課程主題和邏輯主線是否清楚?是不是只包括了有利于把注意力引向課程主題的內(nèi)容?是否存在無關甚至干擾性的信息、素材、案例?
第三,課程每部分的比重設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頭重腳輕或相反的情況?
第四,每部分的教法選擇是否恰當,是否能讓學員一下子抓到問題的本質,既有沖擊,又有反思。
在我看來,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的本質都是相同的。優(yōu)秀的課程一定是有美感的,_美既來源于內(nèi)容本身,_也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的精心設計。課程開發(fā)者要建立自己獨特的審美能力,并通過教學藝術感染我們的學員,讓知識和美感水乳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