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到了微博熱榜上的“職場塑料五件套”,好奇心使我點擊進去。畫面感簡直不要太強, 堪稱職場中必備的“友好表情”。
現(xiàn)在的工作中,我們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要投入大量的“情緒勞動”,討好客戶、應付上級、維系同事,處理好這些人際關系的同時,無形中也耗費了我們許多時間和精力。
這些年的職場歷練,已經(jīng)成功的把我的玻璃心,加上了鋼筋混凝土。期間,沒少挨罵挨懟,還好都挺過來了。
現(xiàn)在的我,甚至會感謝那些罵我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對訓斥的原因認真進行反思,盡快改正錯誤,使自己不斷進步。
上周末,我與許久未見的好友July約飯,她神采奕奕地和我講起工作上的開心事:最近剛寫的一篇稿件又被一些大型網(wǎng)站轉(zhuǎn)載了;上個月有三篇稿件被單位評為“一周最佳”;上一季度拿到最高績效獎金……
July是個90后姑娘,碩士畢業(yè)后就職于一家紙媒到現(xiàn)在已兩年?粗靡庋笱蟮臉幼,我不由地想起那個兩年前剛剛參加工作的她:
那時,我時不時接到July帶著哭腔的電話:“我的稿件改了五遍了,主編還不滿意,還說我學了這么多年新聞學怎么連個人物通訊也寫不好。”
那時,July常常和我抱怨;我們主編太“殘忍”了,錯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符號也要上綱上線地罵我半天;
那時,在凌晨三四點一邊抹著眼淚一邊修改稿件的July,甚至十分肯定這位主編一定是和自己有仇。
凡此種種,這位把“當一名好記者”作為人生奮斗目標的姑娘曾被逼到幾近想要放棄夢想:我不想做記者了。
1
誰的職場不委屈
誰的職場不挨罵
人生在世,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包括在職場中,同時誰也有挨“罵”的時候。別說職場菜鳥懵懵懂懂錯誤多,就是職場老司機也難免做錯事、說錯話,更何況一個職場人不可能總是做著一成不變的事情走完職場全部的路,但凡接受新的挑戰(zhàn),錯誤就會在所難免。
其實,有時候也不一定是錯誤?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不管一個人資歷深淺,大概身邊總有人在某方面強于自己,也就是說,總有人在某方面可以給予自己更加高明的指點。
然而,畢竟忠言逆耳,所以糾錯、指正、批評等,這些聲音往往攜帶著一些讓人不太愉悅的因素在其中,更別說這些話被那些脾氣稍微暴躁一點的或者態(tài)度稍微惡劣一點的人說出口。
記得一公眾號的簽約作者蕭蕭依凡在一篇文章中曾講過一件事:一個被HR和很多老員工看好的陽光且富有激情的大男孩,因為在一個團隊項目中出現(xiàn)失誤,招致直屬領導“像瘋了一樣”當眾罵他。他因為感覺太傷自尊,而執(zhí)意選擇離職。
不要以為這種場景只會發(fā)生在新人身上。
我之前的一份工作,同事中有不少供職超過十年及以上的同事。有一次,一位年過40、被我們尊稱為老師的前輩,因為在用鍵盤輸入時,不小心敲錯了某位領導人的名字并進行了傳播。雖然網(wǎng)絡媒體擁有可以隨時修改的便利條件,但這位老師還是在近百人參與的全員大會中被“罵”了。
領導顯然有些憤怒:“干了多少年了,還犯這種低級錯誤!”說實話,作為旁觀者的我,當時都覺得“太不給面子了吧”。
2
面子不值得一提
要努力爭取不被罵的資格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在職場這個江湖中,對大部分人來說,誰還沒挨過幾次“罵”呢?
如果挨了罵,內(nèi)心就凄凄慘慘,臉上就悲悲切切,那是不可取的;挨了罵就覺得臉上掛不住,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或者想從此一走了之,那是典型的逃避思維。
我以前在世界經(jīng)理人互動社區(qū)讀到過一個故事:某制作公司老板剛?cè)胄袝r做的是制片助理,有次要拍攝一支威士忌廣告影片,他的工作是負責把水晶酒杯送上來。一切準備就緒,導演一聲令下,他出場了,卻犯了一個錯——沒戴手套就直接拿起擦得錚亮的酒杯。酒杯落下,導演便開始了近10分鐘的謾罵,因為導演認為他的低級錯誤浪費了團隊人員的時間。
他覺得自己被羞辱了,甚至氣到發(fā)抖。然而錯在自己,即使對方不講情面,自己也只能忍氣吞聲,更何況自己還想干下去。最后他聽從同事的勸說轉(zhuǎn)移了情緒:“人不會因為被羞辱而變得更差,也不會因為被稱贊而變得更好,重點是,要誠實檢討自己的不足,爭取不被罵的資格。”
如今,他已成為一家公司的老板,說起當年的事已經(jīng)十分釋然:當年被罵的時候,肯定沒面子,但是面子重要嗎?真的不重要。
我一個在廣告公司工作的同學,有次因為她寫的一個活動文案不夠好,領導當著她的面、當著四五個一起開會的同事的面,撕了她的文案,并甩回給她。
“當時覺得自己顏面掃地,以后沒辦法混下去了。”她說,“真的很想哭。”
不過她還是強裝鎮(zhèn)定,跟領導道了歉并承諾會改得更好。她手里緊緊攥著被撕碎的文案,開完了后面的會。這件事之后,她也想過逃跑,但是她覺得這么灰頭土臉地走,太失敗了,應該有所成就,風風光光地走。后來她修改的方案通過了,現(xiàn)在她已榮升為項目負責人,帶著一群同樣不經(jīng)世事的晚輩繼續(xù)摸爬滾打。
誰不想被尊重,哪怕自己尚且是個新人;誰不想被善待,哪怕自己并非故意犯了錯誤?墒遣还苣阍覆辉敢饨邮埽殘鼍褪侨绱。
你的面子是最沒有價值的東西,而你的能力,包括盡量不犯錯誤的能力以及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的能力才是你真正應該追求的價值。說不得、罵不得,受點委屈就要破碎一地的玻璃心,是經(jīng)不起職場的摔打的。
直面讓你丟面子的事,并從中吸取教訓,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未來,才會有人真正顧及你的面子。
3
在被罵中成長
有人“罵”是一種幸運
在生活中,我們常說: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兩旁人。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從小長到大,挨的最多的“罵”多數(shù)情況是來自于至親的家人、最好的朋友或者最敬重的老師、比較在意你的老板。
這些人“罵”我們,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
他們對你充滿信任,認為你本來可以做得更好,但你現(xiàn)在做得不夠好,“罵”你是為了警醒;
他們對你寄予厚望,雖然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但希望你能成為更好的自己,“罵”你是為了鞭策;
他們憑借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了你不該犯的錯誤或者發(fā)現(xiàn)你即將走上彎路,“罵”你是為了止損。
不管是哪一種“罵”,這些最終會促使我們進步的“罵”,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福氣。在職場,也是如此。
我的那位朋友July,在那些反反復復的、或輕或重的“罵”聲中,不斷修正自己的不足,雖然掉了不少眼淚,但成就感也慢慢累積于心:第一篇不需要修改就可以上版的稿件、第一篇被評為“一周最佳”的稿件、第一次被領導派去參加重量級活動報道時的驕傲……而正是那些她當時難以接受的“罵”,才成就了她的快速成長和進步。
而相反,沒人“罵”你很有可能是你的不幸,當然除去那些真的牛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極致,還不會犯錯誤的人。
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那么沒人罵你也有幾種可能的情況:
“
你現(xiàn)在正在止步不前,不僅沒有犯錯的機會,你連進步的機會都沒有;
你身邊沒有什么看好你的人,他們?nèi)螒{你肆意墮落,卻沒人愿意拉你一把;
你身邊沒有一個真正關心你的人(扎心了)。
我的一個朋友小A在一家教育類公司負責活動策劃,之前總會因為各種細節(jié),比如成本核算、物料準備、嘉賓接待等等方面的細微不周,被領導各種“罵”。
后來單位人事變更,領導換人,現(xiàn)在做事倒是沒人在耳邊叨叨了,表面上看似更輕松自在,但是時間久了,他卻感覺到深深的不安:錯誤只有在發(fā)生后,自己才能意識到,但有些已經(jīng)無法挽回;自己費盡心血做的工作,到頭才發(fā)現(xiàn)方向不對……
“聽不到負面聲音,沒人批評指點,有時候感覺自己就像處在一個黑暗的房子里,亂闖亂撞,卻始終找不到出口。”這是他現(xiàn)在的感受,“以前被罵的時候也氣得牙癢癢,現(xiàn)在沒人管了,反而懷念當時有人愿意罵你。”
4
“被罵是一種能力”
皮實是職場護身鎧甲
可能有的人會說,不是我們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批評和指點,但是幫助別人進步也不一定非得以“罵”的方式啊,完全可以斯文禮貌地予以指點教育嘛。這話沒錯,這樣的人也不是沒有。
但是,我們無法決定別人采用哪一種方式來糾正自己的錯誤,指出自己的不足,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別人的方式,讓自己變得強大,讓自己不再玻璃心。
“被罵是一種能力。”這是甲骨文臺灣區(qū)前總經(jīng)理李紹唐說過的一句話。不害怕被罵、經(jīng)得起折騰,是行走江湖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也是保護你自己的一副鎧甲。
曾擔任過阿里巴巴集團CPO以及螞蟻金服集團董事長的彭蕾,在分享阿里對人才的要求時,“皮實”就是其中之一。而在我看來,皮實的最高“境界”就是,無論外界的狀況如何惡劣,都無法傷害到你。
當有一天,你變得真正強大,不僅包括精神上的強大,也包括能力上以及成就上的強大,你再回頭看那些曾經(jīng)挨過的“罵”,或許你想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那些“罵”過你的人說一句:謝謝你罵我。
END
關于HR研究網(wǎng)
HR研究網(wǎng)成立于2010年02月08日,是國內(nèi)首家專注人力資源三支柱(COE·HRBP·SSC)領域理論、實踐探索門戶,匯聚業(yè)內(nèi)資深專家,一起幫助HR家人解惑答疑,以企業(yè)實踐案例為載體,傳遞行業(yè)最新動態(tài)、資訊、知識、理論和思想,共同促進和加速人力資源領域快速發(fā)展。
HR研究網(wǎng)線下論壇包括中國人力資本論壇、德鄰社CHO論壇、行業(yè)論壇(地產(chǎn)、金融、零售&連鎖、醫(yī)藥&醫(yī)療器械)、合作定制論壇。HR研究網(wǎng)線下論壇起步于2010年。中國人力資本論壇(500-3000人)成功主辦22屆,覆蓋城市包括深圳、廣州、北京、上海、武漢、南京、長沙等城市,承接兩次國家級人力資源論壇。
【論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