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HR面試官相較于一般業(yè)務人員,在面試技巧上會注意很多。大家也會關注很多面試的方法,但就算是做招聘的HR面試官,若不常練習,也會犯錯,有時自己還未察覺,今天我們和大家探討下面試中經常容易被疏忽的錯誤。
1、問很寬泛的問題
我們經常遇見一些面試官提出較為寬泛的問題,比如談談你對人力資源的理解?這樣的問法,不太適宜在面試環(huán)節(jié)提出。因為:一、問題太大,應聘者一下子不知道從哪個點開始談起;二、問題太大,如果回答者看問題角度和面試官的角度不同,提供的回答就不是面試官想要的答案,有時候就很難判斷求職者的專業(yè)性。誠然,你提問的出發(fā)點是想了解求職者對于專業(yè)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具體是怎樣認知的,從而判斷他的經驗。但是,如果這類問題候選人回答不好,就容易成為判斷候選人好壞的減分項。
如果候選人回答的并不理想,可以把很寬泛的問題,變成若干個小問題,再考察一下候選人的水平。比如你考察一名績效經理,如果你問他對于績效的理解,他回答得不好,你可以繼續(xù)發(fā)問,問問他們原來績效計劃是怎么做出來的,在績效實施過程中人力資源部做了哪些工作?等等。如果在這些具體的問題上,候選人能夠回答的不錯,也是可以證明候選人的專業(yè)性的。
2、問需要思考的問題,卻不給思考的時間
有時候我們會問一些需要花時間思考和總結的問題。如果候選人對某項工作運用的不夠嫻熟,當被問及該類問題時,往往需要一些時間去回憶和思考。這個時候,面試官首先會觀察候選人的回答是否流暢,其次才關注回答的內容好不好。這種情況下,好的“說者”相對更為討巧。面試官容易把回答不流暢,或是回答不到位的人直接篩選掉。
其實,這種問題和提問方式并不一定能考察出候選人的水平,因為我們不是要考察候選人的應變能力,而是考他的專業(yè)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問題,除非你平時就有總結和思考。否則,在沒有給到候選人充分思考的前提下,因個人的臨場發(fā)揮,工作的熟練度等因素,給出的答案可能不是最佳的。
為了更好的展示候選人的能力,針對此類問題,可以采用筆試等方式進行,給到候選人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候選人有機會發(fā)揮。
3、理論性、引導性問題
我們還會問一些理論性或引導性的問題,比如:“談談你對這份工作的理解?你覺得某項工作你能做好嗎?”這樣的問題可能會導致理論性或對未來傾向性的陳述。這種陳述,表明候選人怎么“想”,“將”怎么做,“應該”做什么,但事實并非如此。
在候選人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會給到些理論性的答案,僅僅有觀點是不夠的,作為面試官還需要進一步發(fā)問,去抓取有效的STAR,來考察候選人是否有相應的能力和經驗。
4、問沒有具體場景的問題
在某個HR論壇,看到一個問溝通能力的問題。“你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如果別人沒聽明白,你會怎么辦?”,類似于這種問題就是沒有具體場景和具體內容的問題。這里面既沒有提到溝通什么內容,也沒提到溝通的對象是誰,怎樣的層次。只有設置了具體的場景,根據溝通對象的不同,我們才能探討到底用怎樣的方式溝通,如何才能溝通得更好。否則用這樣的問題考察溝通能力是不準確的,你得到的要么是平淡無奇的回答;要么是泛泛談如何溝通的思路,并不能準確的了解對方的溝通能力。
5、問基于過去行為事件的問題,但和需要考察的能力沒有必然聯系
比如我們想考察員工的成就動機、堅韌性、工作中是否積極主動,常常會問過去是否有相關的案例。我們從候選人的回答中,這些案例的確是可以抓STAR,也有具體內容,但問題是候選人的這種狀態(tài)是基于對某項工作的興趣,某種需求,某種組織環(huán)境的條件下產生的,脫離了這些條件去談,雖然有過去的行為事件,但和未來工作的關聯度并不大。比如,你以前努力讀書,不代表你以后會努力工作;你過去努力達成某項任務,但是卻未必有興趣達成另一項任務。我們還是要判斷所收集的STAR和考察點的關聯性,如果關聯性一般,回答最多是一種參考,這種問題不適合用來考察某種經驗、能力、特質。
6、混淆了工作成功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在面試時,我們常常會把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混淆,必要條件是指某些經驗或能力是工作成功必須有的因素,沒有這些因素,工作一定做不好;充分條件是指某些經驗和能力有助于工作的成功,但沒有這些因素,工作未必做不好。面試中,很多面試官把充分條件當成了必要條件,因為候選人回答的不好,或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直接將候選人刷掉。
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基于候選人的答案,到底會對未來的工作造成怎樣的影響,是否是導致工作成敗的必然因素。如果是必然的因素,你可以把候選人回答的情況作為篩選的標準,如果這些因素只是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工作,回答得好,是一個加分項,回答得不好,則不能作為篩選條件,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7、候選人的回答的是知識還是經驗、能力?面試官分不清楚
這個現象和面試官個人的專業(yè)水平有關。有時候你被問到與專業(yè)相關的問題,比如問某項工作你是怎么做?表面上看問的是經驗,但候選人可能回答的只是知識。候選人會回答你其中的流程和方法,這些是書中可以學習的,但是面試官卻錯把知識當經驗,沒有去跟進問題,去了解在實際的工作環(huán)境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比如在推進某些變革項目中,遇到哪些反對意見,反對意見怎么處理?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的?如何說服相關的領導的?
所以當收到對方的回答時,我們要能分辨對方給到的答案是知識,還是經驗,還是在工作過程中需要的能力?這些都要要加以區(qū)分,不能疏漏。因為完成任何一項成功的任務,是你知識、經驗、能力和特質的綜合體現。
8、將可短期習得的知識、經驗做為重要的判斷標準
有時候我們會很在意候選人某一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當在面試中發(fā)現候選人不具備這樣的知識和經驗時,直接篩選掉很多基本條件不錯的候選人。其實,如果我們所在意的某方面的知識、經驗,在短期內是可以習得的,那就不必作為我們重點考察的項目,有些知識點甚至是你和候選人說一遍,對方就可以領悟,就更沒必要作為硬性的篩選條件。
成為一個合格的面試官是非常不易的,這既需要你有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也需要你有良好的面試技能。面試的水平,與面試官對于問題本質的理解,對人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是息息相關的。真正的人才從來都是稀缺的,過寬的標準,讓你很難找到真正的人才;過嚴的標準,讓你覺得無人可選。大家會認為,選人的標準嚴格一點不是好事嗎?嚴格的選人標準是建立在你對工作本身有正確的理解、深刻的認知基礎上的,是建立在你能真正理解候選人的狀態(tài)以及相應的環(huán)境基礎上的。否則這種所謂的嚴格,一是由于面試官沒有把握問題的本質,造成錯誤的選才標準。因為你選人的思路,問問題的思路也代表了你自己對于這份工作的理解;同時這種嚴格,不僅體現在選人的標準上,同時會延伸到用人的標準上。選人是為了更好的用人,不能充分看到候選人的長處,也不能換位思考表達同理心,這樣既選不好人才,更用不好人才。適當的保持灰度,不僅是選人的藝術同時也是用人的藝術,所以面試說到底是面試官一場關于自我的修煉。
文章由搜根網
培訓講師發(fā)布:http://www.sougen.cn/